走进银行的年中业绩发布会,并不是所有人的脸色都好看。这几年的净息差缩水,行业里几乎成了人人头疼的症结。只不过,今年西安银行的报表,是整个大病房里唯一一份“指标回升”的体检单——净息差大增49个基点,直接从1.21%跳到1.7%。要在一群节节败退的“前线战友”里抬头挺胸,这一刻如果套用侦查现场的说法,那简直像在失窃案里忽然找到遗失黄金的嫌疑人。倘若你是审计师,第一反应怕不是恭喜,而是嘀咕:“这怎么做到的?”
穿过数据表的迷雾,线索并不算复杂。西安银行的净息差反常上行,真要细究起来,无非两条主线:一是存款付息率大降,尤其是个人存款平均利率应声俯冲;二是公司贷款利率反倒逆市上扬,资产结构发生了新的迁徙。看似一个在压低成本,一个在提增强收,天衣无缝的铺排里,艺术感十足。只是这艺术后面写着备考说明,非通杀秘籍,只能算是特定时段的爆点,里头还有“低基数效应”这样的小机关埋着。
说到净息差,各位有点儿银行常识都知道,这是银行“吸血”与“放血”的总和,直接关乎盈利。近年来,监管层为了稳大盘,陆续调低存款利率,目的挺好——调解市场、稳定信贷、支持实体——但副作用也明显,利润空间被一层层挤平。一份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业净息差全行业仅剩1.42%,同比又削掉12个基点。监控室里红灯频闪,监管部门使劲护航,但大势如铁,谁也挡不住下行通道。
42家A股上市银行,几乎都在净息差下滑的大潮里随波逐流,只有两家银行逆势而行——民生银行微涨1个基点,西安银行则近乎惊人地回升了49个基点。如果说这不是一场小型银行业“侦查悬案”,那我真是高看了职业敏感性。
再看西安银行的“秘诀”:“紧贴客户需求,优化存款结构,付息成本下降。”这些官方话术听起来像是菜市场里卖豆腐的口号,背后其实全是对存款结构做的文章。按照财报,西安银行2024上半年的个人存款付息率为2.71%,同比骤降57个基点,这个操作幅度甩出同行一条街。
真相其实藏在时间差和结构里。在2024年初,还没跟着行业调降节奏同步下滑时,西安银行的定存利率动辄比国有大行高出100个基点。不信可以查查,那段时间西安银行三年、五年期存款分别给到了3%、3.05%。吸引力如何?想象一下灯下黑,大家都在减息时有人突然把灯泡拧亮,客户蜂拥而至,选了期限更长的定存。等利率下调已是后话,结构里长尾效应短期抬高了成本,但随高息存款到期,成本曲线像极了过山车。
与此同时,市场存款利率调整机制上线后,银行成了比谁脚快的游戏——头部大行先动,股份行跟,城商行再慢一拍。这种时滞,对西安银行来说,妙不可言。等高息存款到期一波替换,成本下沉流畅,净息差就实现了漂亮的“逆行”。
如果说存款端的操作是压低成本,“放血”环节还有更大胆的动作。公司贷款收益率逆势上升,西安银行能做到同行都头疼的事情。2024上半年,对公贷款利率上行20个基点,唯一没有被资产端下行拖累的上市城商行。银行贷款,无非风险溢价和信用下沉。今年西安银行的对公资产主要投向了省市重点项目、制造业、平台类政务贷款—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建筑业、水利环保等。这些行业,看起来稳定,其实资本、政策风向一变就成谈资。
贷款增加20%,总资产膨胀12%,压降低收益资产、提升对公高收益贷款,操作值得点赞。但资产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暴露和资金消耗。尤其贷款增速高于存款,逼得银行不得不靠同业负债来填缺口。别看利差还能赚,同业负债不够稳定,利率也不便宜,这里面的浮盈都是强风险对冲,一着不慎就踩雷。我习惯把这类现象称为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墙体不稳,总归得有一天自检。
再说归母净利润只涨了8.6%,而营业收入却飙了43.7%,这个“利润不随营收舞”的怪象。查账很简单:信用减值损失翻番,比去年同期多了1倍,营收中搅出整整54%的比重。如果我是银行风控经理,看到这种账单,第一反应不是犯罪嫌疑,而是“风险意识上线了”。你赚了钱不好意思马上全拿走,先留足备抵金,等风雨来时有伞。有人质疑“藏利润”?其实绝对不是无中生有,差点意思,不过是会计手法里的典型“双轨制”。
拨备覆盖率终于拉上来,达205.7%,但和头部水平比还是低,没啥可显摆的。同业均值25%,西安银行出奇高,但如果把2021-2023三年拉出来对比,也高不到让人抽搐的地步。此处不妨一笑,银行的业绩,和法医出具的尸检报告类似:一时风光,不过是留够后路,真正危险的是没留后路的时候。
不良贷款生成明显下降,显示风险暂时受控。资产扩张后不良率降至1.6%,但资本消耗如流水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只剩9.16%,比去年末又低了0.91个百分点。我见过很多行业里冲规模“玩命”的姿势,好看是好看,后续压力一点也不小。银行天性如此,利润是前置,风险后置。但前置太猛,后坐力就重,留心隔年再看,不爆雷已是万幸。
说到底,西安银行今年这波净息差上行,并不是天降神迹。特定结构、利率调节、信贷投向和会计处理共同造势。非长期可持续,更多是窗口期内的“特效药”。只要监控室没忘关,总有一天要回归到平均线。银行业不是田径赛场,“一骑绝尘”并不会长久。不同类型银行定位天差地远,指标本就各不相同。净利润增速能否成为行业通用的金标准,其实一直见仁见智。
最后,如果你是银行持股者或者行业观察员,会不会也问:在风险、利润和监管之间,银行该怎么平衡一步步“做大做强”的梦想?净息差的窗口机会之后,成本与风险谁敢无视?这一轮的“逆行”,你是看故事,还是在为谜底下注?至于答案,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“审计结论单”。
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。
十大股票软件品牌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